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速递 > 正文

【金秋系列】我校承办的第十八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及技术研讨会开幕式顺利召开

作者:宣传部 土木学院 大学生新闻社 伍巧 杨世玲 梁艳 日期:2019-11-06 11:21 点击:

112-3日,第十八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及技术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重庆召开。本次研讨会的主题围绕“绿色、智能隧道与地下工程建设与运维技术”进行研讨和交流,为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者和工程师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本次研讨会特邀专家包括陆军勤务学院郑颖人院士、深圳大学陈湘生院士,全国勘察设计大师蒋树屏研究员,土木工程学会郭允冲理事长及孙志勇高工,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唐忠理事长、郭陕云名誉理事长、竺维彬副理事长、彭立敏副理事长、何川副理事长和常翔副秘书长,岩石力学与工程学地下工程分会朱维申名誉理事长、仇文革副理事长和张强勇秘书长,隧道协会夏明胜理事长、罗立秘书长,中兴工程顾问股份有限公司陈伸贤董事长,研讨会实际参会人数超过350人,接收论文100余篇,其中20篇推荐到《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正刊发表,本次论坛分为大会报告及主题论坛两部分。

海峡两岸共商共建

112日,研讨会开幕式由重庆交通大学梁波教授主持。梁波代表会议承办方,向与会嘉宾和代表表示诚挚欢迎,对各分会对本次论坛的大力支持表示诚挚的感谢,并勉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大胆创新、踊跃交流。

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理事长唐忠致欢迎辞,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唐忠介绍了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及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希望海峡两岸专家学者携手针对现有存在问题和将来发展方向,认真研讨,加强交流沟通,推动科技创新,迈向新的台阶。

重庆交通大学王平义副校长作为承办单位代表,对参会领导专家及学者们表示欢迎,回顾了重庆交通大学从1951年建校至今的艰辛发展历程及学校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现状。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关心、支持重庆交通大学建设发展,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促进在多方领域的深度合作和交流。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工程分会名誉理事长朱维申深情回顾了会议发展历程,并表示,两岸学者汇聚一堂,要共同立足实践、迎面科学问题、解决工程难题、加强学术交流,不断推动隧道及地下工程取得更大发展。

研讨会名誉主席郭允冲对重庆交通大学承办本次会议和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郭允冲指出,我国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技术在多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步入了自主创新阶段;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土木工程目前存在的问题,要将信息技术和土木工程有机结合。郭允冲还针对性提出了“两大步”“互联互通”“二通二防”“七个原则四个统筹”等创新性观点。

技术研讨共促发展  

大会报告分别邀请郑颖人院士、陈湘生院士、中兴工程顾问股份有限公司陈伸贤董事长、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何川副理事长、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工程分会仇文革副理事长进行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颖人围绕《隧道稳定性分析与设计方法探讨》报告主题,为大家带来一堂丰富的“理论课”。报告从隧道设计计算的基本理念到轨道交通隧道围岩分级,从石膏模型的室内试验比较到数值极限分析,提出了极限分析法、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和荷载增量法以及极限应变法的定量设计方法。郑颖人总结:力学是基础,定性与定量标准应协调统一。

陆军勤务学院院士、深圳大学院士陈湘生做了题为《地下空间利用现状及施工技术创新》的报告。陈湘生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生态文明意义出发,多维度论证了地下空间作为“潜在而丰富的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围绕城市地下交通、城市地下综合体、综合管廊及地下市政建设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大陆地下空间开发现状。陈湘生还结合具体工程实例,针对地下工程“水、软、变形难以预测”三大难题,提出富水地层冻结技术、矿山法隧道下穿建筑关键技术、跨地铁运营隧道地下空间利用综合技术、微扰动暗挖技术、盾构隧道下穿地铁运营隧道控制变形的精细技术、隧道及地下工程机械化施工技术、竖井机械化技术等七大关键性创新技术。他表示,地下空间利用是建设美丽国家最重要的支撑,未来施工技术要关注工程安全风险预测防控问题,应以机械化、智能化为发展方向,地下空间开发要按需有序推进、绿色高效利用,为实现社会可持续、生态可持续和经济可持续奠定扎实基础。

中国工程顾问股份有限公司陈伸贤董事长就《隧道工程的应用与趋势》详细阐述了国内外隧道工程的应用与发展趋势,他认为,隧道是地下工程开发的重要工具。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隧道工程都被广泛应用于交通、水利和其他各方面。紧接着,陈伸贤分别从机械化施工、多功能、环保、安全、维护和通讯科技应用6个方面举例说明了隧道工程的发展趋势。

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副理事长何川以《大型及复杂水下盾构隧道结构技术问题研究与展望》为题,结合我国水下盾构隧道集中分布情况,对结构断面大型化及多样化、地质条件复杂化、高水压及超高水压常态化三大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思考,剖析了当前主要结构技术存在的局限与面临的挑战问题,提出了关于长隧道的建设、适应多模式盾构/TBM的管片结构体系、适应穿越大型活动断裂带的管片结构体系等方面的发展思路,期待年轻一代科研工作者有机结合新技术、新方法,积极推动水下盾构隧道结构技术的创新发展。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工程分会副理事长仇文革从能量的角度作《高能地质环境隧道面临的技术挑战与科学应对方案》主题报告。仇文革以自然溶洞到人工隧道的案例,阐述了隧道稳定性的看法与启示,列举大量数据佐证提出了“三度空间”理论,并表示,隧道工程可运用收敛约束法,在特殊高能地质环境下进行事故的科学应对。

112日下午—3日上午,大会报告期间共设置了8个论坛分会场,进行了72场论坛学术报告,其中包30场特邀报告,报告人包括长江学者、国家杰青、青年千人等海峡两岸专家和学者,分别来自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中建八局、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重庆高速集团、中铁深研院、骏驰工程有限公司、中兴工程顾问公司、同济大学、陆军勤务学院、长安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南大学、深圳大学、山东大学、东北大学、重庆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大、福州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等单位。

113日下午2:30与会专家学者一同前往重庆市渝中区红岩村地下立交工程现场,进行考察参观。

论坛为期2天(112-3日),从“隧道施工机械化、装配化与信息化,岩石隧道设计与施工,软土隧道设计与施工,隧道运维风险防控,力学与工程,隧道地质灾害防治,隧道施工力学”等论题开展了详细汇报交流,为促进我国隧道与地下工程不断发展起到了良好促进作用。

地址:重庆交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办公室

电话:023-62789666 023-62789137

版权所有:重庆交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

重庆交通大学基金会
公众号二维码

ICP备案号11007697号 ©重庆交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