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重庆交通大学“中济通奖教金”是“中济通教育基金”下设的专项奖励项目,由中济通设计集团捐赠支持,旨在表彰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场景项目式教学模式改革,围绕未来交通推进学科专业转型升级等方面表现卓越的教职工。以下为2024年“中济通奖教金”获奖教职工风采展示。
获奖优秀教师:以师德润桃李,以创新促发展
许茂增
许茂增,无党派人士,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二级教授。在学科建设的征程中,他是举足轻重的“奠基人”。主持8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项目及企业咨询项目,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14次获省部级科技奖,3次获国家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0多次获中国物流学会项目研究及优秀论文奖,5次获省部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或教书育人楷模称号。作为负责人成功申报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点、重庆市重点学科等,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为经管学科发展搭建起四梁八柱。
江 娜
江娜,中共党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在物理教学的天地里,她是屡创佳绩的“新星”。2024年获全国高等学校物理讲课比赛国家级一等奖(全国第二),坚持将学生的培养放在第一位,指导学生获物理实验竞赛二等奖,教学网评多次进入前20%。从课堂到赛场,她以扎实的教学功底和创新的实验设计,让深奥的物理知识变得妙趣横生。
邱 晋
邱晋,中共党员,外国语学院教授。在外语教学的创新之路上,她是拥抱未来的“探索者”。近5年评教连续10次优秀,获课堂教学一等奖,指导学生发表高水平论文;聚焦大语言模型与外语教学融合,2024年立项3项重庆市AI教研项目,推动学科向智能化转型;她用“AI+外语”的跨界思维,在人工智能与外语教学相结合的创新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为传统语言教育打开一扇通往未来的窗。
郑佳艳
郑佳艳,中共党员,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在力学课堂的三尺讲台上,她是创新教学的“领跑者”,主动承担教学任务,潜心教学研究。主持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材料力学》,开展生成式人工智能课程改革,主编“十四五”规划教材,以赛促学,培养创新人才,指导学生竞赛获奖169项,其中国际奖项19项。
张占梅
张占梅,中共党员,河海学院副教授。在项目式教学的探索中,她是示范者与传播者。连续7年教学网评全校前5%,累计荣获国家级等教学竞赛奖30余项,主持重庆市一流课程、重庆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作为“新工科”典型案例被中国教育报报道,在校内外开展示范讲座30余场。她用“以赛促教”的理念点燃课堂活力,让每一次教学都成为学生成长的“加油站”。
张廷萍
张廷萍,中共党员,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在信息技术的课堂里,她是课程改革的“设计师”。构建“1+1+4”课程体系,打造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将计算机公共课变成“明星课”;率先开展“大数据+AI大模型”专业升级研究,推动学科前沿发展。主编教材10部,发表论文40篇,主持教改科研项目20项,获“重庆市新时代好老师”等荣誉,为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作出突出贡献。
张帅
张帅,中共党员,智慧城市学院讲师。在智慧教育的赛道上,他是稳步攀升的“奋进者”。三次教学网评进入学校前10%,获重庆交通教学优秀奖,指导学生获国家级特等奖;主持教改项目,课程案例入选校级思政优秀案例。他用年轻的视角与创新的理念,为智慧城市教学注入新活力,成为学生眼中的“明星教师”。
张 雷
张雷,中共党员,数学与统计学院副教授。在数学教育的园地中,他是竞赛育人的“金牌教练”。指导学生获国际数学竞赛奖项54项、国家级奖18项;主持课程上线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荣获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示范课程、市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市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市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课程思政团队。他用“以赛促学”的模式,让数学学科成为学校竞赛版图的闪耀坐标。
罗融融
罗融融,无党派人士,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在设计教育的舞台上,她是文化传承的“讲述者”。带领学生获IFLA国际竞赛荣誉奖,创建“PBLs跨学科融合”教学模式,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作为交通科普“讲述人”,在国家级赛事中斩获佳绩。她用设计语言讲好本土故事,让建筑教育成为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
崔晓璐
崔晓璐,中共党员,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教授。在交通强国的科研征程中,她是巾帼不让须眉的“攀登者”。落实立德树人,入选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十佳教师,聚焦山区轨道智能建养,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90余篇,获中国西部优秀巾帼科技创新奖;主讲重庆市一流课程,指导学生获建筑机器人大赛一等奖。从教学到科研,她以“双带头人”之姿,推动车辆工程专业跻身国家一流。
曾令斌
曾令斌,中共党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在教育评估的战场上,他是默默攻坚的“幕后英雄”。2023年起投身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圆满完成各项工作,助力学校获专家组高度认可;推动场景项目式教学改革,打造AIGC赋能写作等特色培训课程,荣获各类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3项;主持省部级项目11项,获科研成果奖励10项;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CSSCI/核心期刊10篇,主参编著作3部,在教学、科研与管理实践中展现业务融合能力。
潘 力
潘力,中共党员,旅游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在广告教育的实践中,他是产教融合的“践行者”。推行场景项目式教学,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单门课程获奖励金6500元,曾指导学生获大广赛全国一等奖3项;探索“广告+交通”融合,开发特色课程,与车企合作植入“两路”精神,培养复合型人才,推动专业软科排名进入重庆前三。他用产业需求反哺教学,让课堂成为连接校园与职场的桥梁。
获奖优秀管理人员:坚守岗位展担当,服务育人践初心
马银华
马银华,中共党员,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建生态力学实验班,指导学生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金奖等国家级奖项11项、省部级奖项130余项;指导学生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全国启动仪式项目展演,获教育部主要领导高度肯定;构建“三协同”育人体系(科教、产教、校校协同),推行本科生“3导师”指导制,联合中科大等8所高校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及教学科研实践基地,以跨学科融合推动科研教学互促共进。
李天兵
李天兵,中共党员,党政办公室科长。从事管理服务工作12年,他始终立足岗位、勤勉履职,为学校决策和高效运转贡献力量。在参与学校巡视审计、深化改革方案起草、党代会等大事要事中展现硬担当。在文稿撰写、信息信访等日常事务中下足笨功夫,2024年累计撰写重要文稿、汇报PPT等170余篇。在开启学校首轮巡察中探索新思路,相关做法获上级肯定并在全市高校中推广。用实际行动诠释“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深刻内涵。
李 豪
李豪,中共党员,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在学科转型的浪潮中,他是开拓者与引领者,打造“物流管理+人工智能”交叉专业,推进“数字经济”本科专业建设;项目式教学模式改革显实效,教学网评成绩稳居全校前10%;带领学院本科教育事业再上台阶,他用“交通+”思维重构育人体系,让经管学院在产教融合中焕发新活力,育人事迹获主流媒体多次报道。
吴洪明
吴洪明,中共党员,研究生院学位办主任。在研究生教育的沃土上,他是改革者与耕耘者。在研究生招生工作中,积极推动博士生招生办法的改革,全面推行“申请-考核”制,优化博士招生选拔制度,促进了生源数量及质量的提升;在学位管理工作中,推动建立学位论文质量全过程管控机制,保证了学位授予质量,连续三年确保我校博、硕士学位论文在上级抽检中合格率达100%。从机制改革到质量提升,他用数据见证突破,为学校高层次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吴文雪
吴文雪,中共党员,河海学院教学管理办公室主任。在教学服务的一线,她是师生的“贴心人”。组织青年教师竞赛屡获佳绩,参与编写重庆市重点教材,推动学院教学评估多次创优,在专业认证与一流专业申报中担当主力。她以“以师生为本”的理念,将服务意识融入每一个教学环节,成为学院教学工作的坚实后盾。
罗二鹏
罗二鹏,中共党员,数学与统计学院办公室主任。从辅导员到教学管理、党务工作,他始终以“螺丝钉”精神扎根基层。参与修订学院议事规则,编订支部换届规范,在审核评估、样板支部验收等工作中加班加点,用扎实的工作成效赢得广泛认可,诠释着“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职业精神,在任职数统学院办公室主任期间,认真履行本职岗位,默默奉献做好保障服务工作。
徐 洁
徐洁,中共党员,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作为“两路”精神的传播者,她以文化人、以魂育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耕“两路”精神研究,策划4部专题宣传片、5部专著;建成“两路”精神育人园,让交通人的精神谱系在校园落地生根。她用镜头记录初心,以文字凝聚力量,让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为学校文化建设筑牢精神基石。
揭财明
揭财明,中共党员,校团委副书记。在青年成长的赛道上,他是领航者与筑梦人。构建“三青”团学体系,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深耕数智共青团建设,共青团科创育人做法入选团中央典型案例,第二课堂吸引超百万人次参与,“挑战杯”等竞赛屡创佳绩,2023年获全国一等奖2项,2024年刷新学校最好成绩。近3年获省部级以上表彰近20项,让团学工作成为学校育人版图的亮丽名片。
他们是重交大育人队伍的缩影,以爱为底色,以责任为担当,甘当铺路石,在教学、管理、科研的各领域深耕细作。“中济通奖教金”的设立,既是对获奖教职工育人成果的高度认可,也彰显了校企协同育人的坚定决心。未来,重庆交通大学将继续依托“中济通教育基金”,聚焦未来交通领域,深化产教融合,激励更多教职工以获奖者为榜样,为培养适应交通强国战略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特别鸣谢中济通设计集团对教育事业的鼎力支持,期待更多教育追梦人在三尺讲台续写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