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速递 > 正文

【新华网】重庆交通大学教授易志坚 获“2021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作者:新华网 日期:2021-11-12 15:44 点击:

http://news.cqjtu.edu.cn/__local/4/F9/7D/8DE501EDDB9CC22318CFF257DC9_8073038B_857D.jpg?e=.jpg

9月19日,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五年的力学治沙试验让中试基地周边的沙漠停止了移动的步伐。

http://news.cqjtu.edu.cn/__local/6/F1/E8/C6D8A369F238695A06D5B6E9501_4CE42936_33DA.jpg?e=.jpg

9月28日,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沙漠土壤化”中试科研基地,易志坚教授利用力学原理将手中的散沙变为了可以种出植物的土团。

http://news.cqjtu.edu.cn/__local/7/C2/FE/B1E9A6780DA17E191489BF9D24C_8DB696D9_B040.jpg?e=.jpg

11月5日,2021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现场,易志坚教授荣获“2021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重庆交通大学供图)

http://news.cqjtu.edu.cn/__local/5/85/FA/077A81D4B69450290114B0666DB_F8C7DAE0_1078F.jpg?e=.jpg

9月18日,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沙漠土壤化”中试科研基地,易志坚教授与李术才院士从沙地里拔出了一棵向日葵查看根系。

http://news.cqjtu.edu.cn/__local/5/6C/40/541DC1BDDB6B7BB38C8EE2A2C79_1C75EE73_5B26.jpg?e=.jpg

9月18日,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沙漠土壤化”中试科研基地,易志坚教授为参加“沙漠土壤化关键技术与生态治理示范工程”项目成果评价会的专家们介绍情况。

http://news.cqjtu.edu.cn/__local/6/9F/68/1FB4E7BAEAFDBE68368C2040F63_9C23B7B2_7149.jpg?e=.jpg

9月28日,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沙漠土壤化”中试科研基地,沙漠中大片的植物引来了许多小昆虫,让沙漠有了生机。

人物名片

易志坚,1963年出生,二级教授、博导,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88年到重庆交通大学工作,长期从事力学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提出了弹塑性裂纹线场分析方法,发现颗粒约束决定颗粒物质状态的机理,发现土壤力学特性与生态属性的关系,是“沙漠土壤化”理论和技术的提出者,在国内外不同立地条件下的沙漠打造出1.7万亩生态绿洲,产生广泛国内外影响,培养了博士和硕士研究生50多名。

11月5日晚,2021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10位来自科研生产一线的科技工作者获得“2021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其中包括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易志坚。今年58岁的易志坚历时数年创造性地研究出“力学治沙”办法,并带领团队在内蒙古、新疆,以及中东地区的沙漠、撒哈拉沙漠等地种植出1.7万亩“绿洲”。

“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活动由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等6部门举办,自2018年开始,每年选树10位先进个人,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

“如果有一天,广袤的沙漠变成绿洲;如果有一天,大地遍布生态奇迹。人们一定会记得你大漠里的身影,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5日晚颁奖仪式上,主持人献给易志坚的颁奖词。

土地沙漠化治理,一直是世界级难题。2008年,易志坚开始从力学角度思索,如何让沙漠具有土壤的特性。数年后,易志坚带领团队研发出一种植物黏合剂。这种黏合剂无毒无副作用,在加水与沙子搅拌后,“一盘散沙”就获得与土壤一样的生态—力学属性——在加水后变成稀泥,成为流变状态,水干了之后变成泥块,成为固体状态——添加植物黏合剂后的沙粒因为具备了万向约束力,成为沙子向土壤转换的“密码”,从而使沙粒具有像土壤一样保水保肥的能力,成为植物生生不息的载体。

“沙漠不是缺水,是存不住水。”在颁奖仪式现场,易志坚为大家通俗地讲解了“力学治沙”的原理和效果:2016年,团队进行的“沙漠土壤化”应用试验在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启动。截至目前,团队已在乌兰布和沙漠等多地试验成功。值得一提的是,易志坚还带领团队探索出“生态+产业”治理的路子。在“沙漠土壤化”后的基地里,种植出萝卜、高粱、狼尾草、番茄、茄子等70多种作物。其中,乌兰布和沙漠种植的萝卜亩产达到1.3万多公斤,高粱亩产789公斤,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力学遇见沙漠,是我一生的荣幸。”易志坚告诉大家,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显示,全国耕地面积为19.18亿亩。而我国沙化面积达25.95亿余亩,占整个国土面积的18%。如果将“沙漠土壤化”这项技术用来改造我国1%的沙化土地,将获得2600万亩可利用土地。

易志坚荣获“2021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也引发团队成员和高校教师点赞。“整个基地就跟过节一样!”易老师的博士生、内蒙古“沙漠土壤化”基地成员李亚在电话里告诉记者,基地的团队成员、附近村庄的群众围在电视前收看了颁奖典礼,“大家都从心里感到骄傲,为项目得到更多人的认可而开心。易老师十年如一日的辛劳付出,也激励着团队每一个人前进。”

交大党委书记李天安在微信为易志坚送去一首《梦想成真》的英文歌。他表示,易志坚团队用力学破译“点沙成土”密码,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重庆智慧,为全球沙漠治理提供了崭新方案。他希望重庆交大全体科技工作者心怀“国之大者”,勇攀科技高峰,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让贫瘠的沙漠变得生机盎然,这是真正的‘大国重器’”“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中实现人生价值”“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要争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在获悉易志坚的事迹后,重庆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科技学院等高校,以及西部(重庆)科学城的科研工作者们,也纷纷发出赞叹,要以“最美科技工作者”为榜样,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专家声音】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教授李术才:

项目对研究隧道建设和地下水渗透也有启发

我是做岩土、隧道、地下水研究的,交大团队用植物黏合剂让沙子像土壤一样具备万向约束力,让水的渗透很缓慢,这对我的研究也有启发。这个项目是交叉学科的创新,包含力学、生态学、农学等。项目在科学价值、生态效益等方面都有很大意义,要做好理论和数据分析及宣传,多争取国家支持,以便更好地推动进一步研究和推动成果转化。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王建华:

这是“从0到1”的突破性成果

这是一项跨界融合、“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不仅对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全球沙漠治理提供了借鉴。目前,成果需要从创新链转化为产业链,再向应用链转化,要充分发挥“政产学研金”的协同作用,建立政府支持、市场主导、金融支撑、企业主体的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生态体系,通过科学家和企业家的深度融合,让这项科技成果为建设美好的生态家园做出贡献。

华大集团董事、深圳国家基因库主任王韧:

拟与交大合力共建“沙漠生态重建”联合实验室

华大集团拟与交大合力共建“沙漠生态重建”联合实验室,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可共同申请国家实验室,设立大型公共研究平台支撑研究院,建设新的沙漠生态力学研究学院和学科,输出专项人才。交大沙漠土壤化项目在沙漠实现了多种作物的大面积丰产,提供了新的经济与生态修复方式,为建设新的沙漠区域农牧体系打下了基础;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演化,对实现“碳中和”目标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国际农业教育科学院院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国际黑土联盟首任主席韩贵清:

让农科教结合,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作为一名农业专家,鼎力支持这个项目。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团队用“感情、热情、激情、痴情”四情做好了这件事。对这个具有颠覆性的创新成果要加大支持和推广力度,让农科教结合,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重庆交大治沙大事记】

2016年

■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25亩试验基地种植展开

■项目前期理论研究成果在中科院权威刊物《中国科学》上发表

■项目前期应用成果在中国工程院院刊《工程》上发表

2017年

■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1万亩种植试验一期4000亩展开

■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展开试验

2018年

■四川若尔盖沙化草原沙化区域800亩试验取得成功

■新疆塔克拉玛干试验基地扩大到3000亩;在中东沙漠试验取得成功

2019年

■乌兰布和试验基地尝试产业化路子,种植多种经济作物

■塔克拉玛干试验基地扩大到1万亩,大量种植牧草、高粱等经济作物

■在西沙岛礁、西藏沙化地、撒哈拉沙漠等地试验取得成功

2020-2021年

■保持原有基地规模并在新疆若羌戈壁试验成功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记者万难、龙帆摄/视觉重庆

地址:重庆交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办公室

电话:023-62789666 023-62789137

版权所有:重庆交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

重庆交通大学基金会
公众号二维码

ICP备案号11007697号 ©重庆交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